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也是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学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校园总占地94.32万㎡,校舍建筑总面积45.74万㎡,东偎莲花山,南面剑江河,西临川黔出海黄金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和黔桂铁路、贵广快速铁路、贵南高速铁路,北望“斗篷山”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学校校园地势平坦,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宁静美丽,是一所集实用性、多功能性、民族性与现代化特色于一体的大学校园。
学校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秉承“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不断推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次;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专家组“高水平、有特色”评价;2020年以来,已有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历史学、美术学等四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科学、社会工作等五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教育硕士项目,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8年高质量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教育硕士项目的验收。2022年成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
2013年获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21年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贵州省民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教育部20所转型发展案例院校之一;2015年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6年入选全国100所“产教融合工程”示范高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院校;2020年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7年建成全国首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广场——五星广场;2018年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7年学校荣获中共黔南州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贵州省委“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19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黔南州委“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学校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鲜明,四大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开办有研究生、本科、少数民族预科、留学生等分层次、分类型教育,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7个二级教学单位,14个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58个本科专业,隶属于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有2个区域内一流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在贵州省教育厅2020年度组织的对全省高校四个本科专业进行的省级评估中,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分别获得全省第三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得第四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第八名;2021年度对全省高校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进行的省级评估中,我校该专业获得第五名。学校深植民族沃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培养民族人才、研究民族问题、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四翼齐飞”民族教育模式。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贵州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1—2030年)》《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贵州省委和中共黔南州委的重大战略部署,紧扣“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等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实际行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区域内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民族师范大学,为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2023届毕业生2865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719人,硕士研究生146人,涉及师范类、教育类、计算机类、管理类、艺术类等61个专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3届毕业生各专业人数一览表 |
学院 |
学历 |
专业 |
总人数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119 |
秘书学 |
36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29 |
合 计 |
184 |
外国语学院 |
本科 |
英语 |
102 |
日语 |
27 |
商务英语 |
42 |
合 计 |
171 |
历史与民族学院 |
本科 |
社会学 |
45 |
社会工作 |
55 |
民族学 |
33 |
历史学 |
62 |
合 计 |
195 |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
本科 |
地理科学 |
58 |
地理信息科学 |
40 |
文化产业管理 |
37 |
旅游管理 |
55 |
合 计 |
190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本科 |
经济学 |
59 |
农林经济管理 |
36 |
行政管理 |
60 |
物流管理 |
116 |
合 计 |
271 |
教育科学学院 |
本科 |
学前教育 |
121 |
小学教育(理科方向) |
61 |
小学教育(文科方向) |
58 |
合 计 |
240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107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3 |
应用统计学 |
38 |
合 计 |
178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
本科 |
物理学 |
57 |
天文学 |
11 |
电子信息工程 |
46 |
物联网工程 |
60 |
合 计 |
174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本科 |
化学 |
58 |
应用化学 |
3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39 |
合 计 |
131 |
生物科学与农学院 |
本科 |
生物科学 |
60 |
生物技术 |
41 |
茶学 |
53 |
合 计 |
154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6 |
软件工程 |
54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4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 |
43 |
合 计 |
201 |
美术学院 |
本科 |
美术学 |
94 |
视觉传达设计 |
40 |
环境设计 |
37 |
产品设计 |
36 |
合 计 |
207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本科 |
音乐学 |
144 |
舞蹈学 |
49 |
合 计 |
193 |
体育学院 |
本科 |
体育教育 |
112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58 |
合 计 |
17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本科 |
思想政治教育 |
60 |
合 计 |
60 |
10670教育科学系 |
硕士 |
学科教学(思政) |
15 |
学科教学(语文) |
24 |
学科教学(数学) |
11 |
学科教学(物理) |
3 |
学科教学(化学) |
5 |
学科教学(生物) |
7 |
学科教学(英语) |
19 |
学科教学(历史) |
4 |
学科教学(音乐) |
5 |
学科教学(体育) |
6 |
学科教学(美术) |
5 |
现代教育技术 |
12 |
小学教育 |
11 |
学前教育 |
19 |
合 计 |
146 |
合计 |
28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