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也随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历年来最多,达1076万人。在总规模持续增加,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根据大学生实际就业需求,整合、构建一套全面的、高质量的立体化就业服务模式势在必行。贵州省人才大市场作为贵州省唯一区域性国家级人才市场,是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平台,连续九届协助举办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开展省外知名高校引才活动,每年持续与省内外各大高校联合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直播带岗活动、线上专场招聘活动、校园招聘活动数百场。
  为了能够更好、更高质、更全面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贵州省人才大市场围绕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以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为主要调研对象,联合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学院、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同开展专题调研,邀请到各高校8000余名学生参与调查问卷。根据调研结果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预期)基本情况、就业指导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综合分析,深挖实际需求,为打造高校毕业高质量就业服务提供精准性方向指导。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针对就业关注度、就业(预期)基本情况、在校就业指导需求、见习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参与调研的大学生涵盖了多个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众多专业,其中大四学生占57.02%,大三学生占30.96%,已毕业大学生占10.42%,在校研究生和大二学生占比较小,分别为0.63%和0.97%。

  三、大学生就业关注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96.54%的学生对就业较为关注,其中41.99%的学生对就业关注度较高,29.44%的学生对就业关注度非常高,他们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就业形势了解渠道,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或持保守态度。仅有3.46%的学生不关注就业或关注度较低。
  (一)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有态度情况
  在较为关注就业形势的学生中,他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有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68.99%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22.47%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一般,处于可以接受的程度;4.19%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没有感受到就业压力。

   (二)了解就业形势渠道来源情况
  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渠道较为广泛,其中最多是从专业招聘网站了解就业形势,占比达到78.73%,其次分别是从校内老师处了解、从就业相关新闻报道中了解、从专业行业资讯报告中了解、从身边同学了解和从父母亲友处了解。
  
四、大学生就业(预期)基本情况

  (一)大学毕业后自我规划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规划分为几种类型, 56.99%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26.11%的学生计划提升学历,12.91%的学生计划考公,暂缓就业、创业、当兵、出国学习占比较小,分别为1.36%、1.26%、0.71%、0.65%。

   (二)大学生期望从事工作分布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期望从事的工作中,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40.13%的期望值遥遥领先,21.42%的学生期望从事文化/传媒/娱乐/体育相关工作,10.37%的学生期望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相关工作。其中,期望值最低的五个分别是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农林牧渔业、贸易/批发/零售/租赁/快消/耐用消费品、制造/汽车/生产加工、能源/矿产/环保,分别是1.02%、1.41%、1.52%、1.55%、1.62%。

  (三)期望薪资幅度大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期望薪资(月薪)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期望3000-5000元的学生占40.28%,期望5000-7000元的学生占36.54%,期望7000-10000元的学生占12.65%。另外,2.09%的学生期望薪资在3000元以下,8.43%的学生期望薪资在10000元以上。

   (四)意向工作地点以就读省份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意向工作地点在大学就读省份, 77.37%的大学生首选意向地点为贵州省;部分学生以发展最好的北上广深和发展较好的一二线城市为主要意向工作地点,其中选择西北地区的城市较少;还有少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工作,意向工作地点为户籍所在城市。
  
五、大学生对现有就业指导课程需求基本情况
  (一)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帮助有限
  调研结果显示,39.84%的学生认为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就业帮助较小,39.99%的学生认为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就业有帮助,7.18%的学生认为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就业非常有帮助,另有12.99%的学生认为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就业没有帮助。

   (二)学生期望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形式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希望从这几个方面加强相关内容,按期望值从高到底依次是:精准推送求职岗位信息、求职技能指导、就业渠道、面试辅导、宣传和解释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交流、相关专业发展报告解读、职场礼仪。其中,排名最后的职场礼仪也有38.89%的期望值。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喜爱的就业培训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按喜爱程度从高到底依次是:走进企业参观交流、一对一就业指导、线上培训、讲座、测评和直播。其中,走进企业参观最受喜爱,有68.99%喜爱度;对于直播这种新型的就业指导方式,大学生们也有这较高的接受度,喜爱度为28.29%。

  六、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情况

  (一)参与实习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40.41%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59.58%的学生有过实习经历,其中,在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里,41.64%的学生有过一次实习经历,17.94%的学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

   (二)参与职业生涯培训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49.2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培训,在有过职业生涯培训经历的学生中,7.88%的学生认为效果好、收获颇丰,32.8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0.0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

   (三)对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期待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90.72%的学生想参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其中,21.37%的学生非常想参加,35.96%的学生比较想参加。

   七、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毕业后自我规划较为单一化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下一步自我规划存在单一化现象,大多为就业、考公考编,提升学历。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深入了解行业机会较少,导致存在与社会脱轨的情况;二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内容过于“高冷”不接地气,理论往往被束之高阁,无法切实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是毕业生相关政策方针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不知道或者忽视其他选择;四是家庭环境原因,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原因需要毕业之后尽快就业。
  (二)期望从事工作类别过度集中
  受疫情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加期望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由于这类工作相较于其他工作来说,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基于回避不确定性心理和畏难情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期望工作,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这一问题更加突显。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会选择在家待业考编,更有甚者会在家待业备考两三年,不仅造成了这类工作竞争加剧,也使得了其他类型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还容易导致“懒就业”甚至“不就业”思想严重。
  (三)对薪资期望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大学生在毕业前对大多数行业情况、岗位职责、薪资构成知之甚少或者存在理解误区,导致他们进行自我规划时,薪资期望、行业及岗位理想状态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容易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产生心理落差、降低积极性。
  (四)现有就业指导课程效果有限、内容形式单一
  现有就业指导课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较为单一,多停留在就业指导的表层基础阶段, 主要围绕指导大学生填写简历、面试技巧等内容开展,对大学生良好就业观、择业观的树立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帮助比较有限。缺少贴合学生需求的具有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五)缺乏专业化、系统性的职业生涯培训
  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注重专业职业生涯培训课程的开设与质量,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培训,或者参加过效果甚微。导致大学生缺乏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一是缺乏意识,忽视了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的重要性;二是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及队伍。
  
八、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工作建议
  做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工作,应当以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为立足点,从多方面、全方位着手,贴合大学生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更加实用、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进一步促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稳定就业。
  (一)注重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树立
  要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放在基础位置,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高校和人力资源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开设就业咨询聊天室、就业答疑讲座、邀请往届已就业优秀毕业生返校讲述自己的求职经验,弘扬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多元化、实用性建设
  高校在现有就业指导指导课程基础上,可以通过自查改进或者与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在内容、形式上进行扩充与丰富。
  1.充分运用高校现有就业指导宣传平台,增加就业渠道的推送和精准推送求职岗位,通过与相关就业部门、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定期为本校学生收集相匹配的岗位信息,进一步提高推送求职岗位的频次、精准性、匹配度。
  2.对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加大宣传、解读力度。例如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通过加大宣传、进一步解读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从根本上拓宽他们的就业规划选择面。
  3.强化求职技能指导。高校、相关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时,应该从求职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课的深度。也可以通过多方合作,以优势融合的模式,根据高校开设专业,结合相关行业技能需求,开展特色求职技能指导,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4.深入企业参观交流。走进企业学习交流是大学生目前最喜欢且更多需求的就业指导,也是企业较为喜欢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开展交流、学习活动,还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定向培养生。高校、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进行深入对接,多方协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体验岗位内容或生产流程,并通过组织学生与企业员工参与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情况、深入体验相关岗位工作内容。
  5.发展多元化就业指导形式。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具有更多的吸引力、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时,不应局限于讲座等个别形式,可以成立“就业角”给大家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组建高校就业指导“一对一”聊天室、开展就业指导沙龙、开设生动的求职技能培训课程等。
  (三)补齐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培训弱项
  当前,高校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培训上存在较多弱项、短板,为了帮助高校加快补齐各项弱项,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培训体系,根据此次调研,作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与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体系,以科学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课程安排等打造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作用。
  2.搭建多种内容有效整合的培训体系。通过增加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培训模式,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建立一套全面的、实用的、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体系。例如可以邀请行业内优秀工作者、企业家开展讲座,开设职场模拟课,心理辅导讲坛,性格测试等,并充分运用“互联网+职业生涯培训”模式。
  3.建设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教师队伍。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为负责职业生涯培训的教师提供培训平台,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培训,进一步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培训能力,能积极助力高校专业职业生涯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报告仅代表贵州省人才大市场对贵州省各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的结论)
 
所有信息未经贵州人才信息网允许,不能转载,因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我们将追究相关责任